当前位置:首页 > 五菱宏光 > 正文

余光中老人走了,汉语的世界还有哪些真正的诗人痖弦诗歌如何评价张爱玲

摘要: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著名诗人痖弦逝世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著名诗人痖弦逝世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余光中老...

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著名诗人痖弦逝世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著名诗人痖弦逝世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余光中老人走了,汉语的世界还有哪些真正的>墨客/h2>

北岛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代>墨客/span>,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北岛这个笔名是因为他来自北方,而且偏爱孤独。他先后获得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金花环奖等多个奖项,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余光中老人走了,汉语的世界还有哪些真正的诗人痖弦诗歌如何评价张爱玲 五菱宏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代表作有

《北島詩選》(1986年)

《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

《開鎖》(1999年)

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于1976年文革结束后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已经成为中国新诗名句。

洛夫

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笔名洛夫野叟,生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台湾诗人,退休后移民加拿大。于2016年夏天,返台定居。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現受聘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西中北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 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多年。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並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

代表作有

《灵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无岸之河》、《诗人之镜》、《时间之伤》、《漂木》、《因为风的缘故》、《魔歌》

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2004年获「新诗界首届国际诗歌奖」。1999年,洛夫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长诗《漂木》出版,震惊华语诗坛,同年被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诗人之一,名列首位。

余光中的诗有他动人的一面,但像郭沫若《女神》那样反映五四时代精神,具有极强震撼力,词采壮丽,想像宏富的作品,还没有出现。像郭的《百花齐放》那样反怏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精神,以花咏人,以花咏事,词意活泼,构想奇特的作品,也还没有出现。当然,贺敬之、李瑛的诗也很耐读,比余光中的要好。

感谢邀请。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余光中此人,只是由于因缘聚会,造成这个人的世俗名气比较大,而若是从诗歌写作角度来说,他的诗,真的只能算二流的,仅仅在台湾,就有不少远比他写得好的人,比如诗人痖弦 等等,如果单纯从文学成就来评价,应该说是远超余光中这位乡愁诗人的。至于放眼整个中国诗坛,应该说历年来诗歌成就超越余光中的还有不少,这里就简单介绍几位。

1、北岛

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父亲是机关工作人员,他从1970年左右开始写作诗歌,是所谓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虽然他自己并不认可这一评价。代表作品《回答》等,粉丝众多,且对海汉语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近年来,北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行文也常有诗的韵味,吸引了了一大批新生代的粉丝。

2、海子

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15岁考入北大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3月底,卧轨***。16岁开始发表诗歌,代表作有《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海子作为1980年代中国诗歌的代表人物,不仅拥有大量读者——这些人被成为文艺青年——而且他的诗歌语言,对其后的中国诗歌影响巨大。

在海子去世之后,他的影响事实上早已超越了诗歌界,而是成为整个1980年代中国文化崛起的代表人物,成为跨越时代的神话般的存在。

至于其他影响汉语诗歌的人物,还有很多,如多多、芒克、周梦蝶、欧阳江河、于坚、杨小滨、黄灿然等等。

如何评价张爱玲

张爱玲,这个在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位置、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凭着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洞察,用她华美的笔,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揭示出人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

对人性的揭示,对苍凉人生的展现,这是张爱玲作品留给我们的最主要财富。我们在领略张爱玲作品带给我们深深的思想震撼的同时,也深深地领略到她小说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独特的女性抒写方式揭示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苍凉人生,隐藏在人性中的自私与冷酷却被她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典雅又通俗、艳丽又灵透的语言表达使我们领略到了张爱玲以及中国文学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女子,她传奇的一生,传奇的小说,传奇的文字魅力将会长久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谢谢邀请。张爱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也是洋场仕女世界的丹青好手。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悲凉孤独的童年造就了张爱莲不一样的人生。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原名张瑛,曾拥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的著名人物,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到张爱玲的父辈,家道开始衰败。张爱玲的童年便在缺少关爱中长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更喜欢悲凉”(张爱玲的话)。在她所有的作品中,童年缺少关爱的境遇都有不自觉的间接或直接流露。

第二,张爱玲的代表作众多,内容丰富。张爱玲的代表作比较多,《传奇》曾在上世纪20年代收录了她短篇小说10多部,其中就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它代表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张爱玲写了一个女子在黄金与情人纠缠折磨下,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态的故事。而《倾城之恋》则讲述了一个女子为恋爱而恋爱,为结婚而结婚,通过谋爱而谋生的故事。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对家庭、婚恋、伦理道德、人性弱点、缺点的解剖和揭示都非常深刻。她将心理暗示、象征手法和传统的小说套路有机结合在一起,作品雅俗共赏,既是凡尘言情又能意境深邃,特别是她继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的创作手法,显示出她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从50年代开始,张爱玲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篇小说《小艾》等。尤其是香港拍摄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电影更是家喻户晓,收获了众多粉丝,世人把张爱玲的粉丝都叫做“张粉”,以至于凡是有华人华文的地方都有“张粉”。

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学土壤里而结出的丰硕成果。她熟练掌握了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与语言技巧,又深刻洞悉了现代人心和日常人情,她小说中有一种独特的“艳异”之美和人情之美,在血脉上重新接通了中国白话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伟大传统,并使这一传统获得了现代意识,从而发扬了中国古代小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言情叙事艺术。她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

一、《红楼梦》是张爱玲一生的至爱。她之所以一生热爱《红楼梦》,是由她的审美观决定的。张爱玲不喜欢神话、历史和英雄故事类的传统旧小说,惟独喜欢《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醒世姻缘》等文人写的言情小说。张爱玲终生都对《红楼梦》无比喜爱,甚至到了痴迷和梦魇的状态。

贵族出身给她提供了良好的家学环境,博览群书又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理解人情世态。她八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十四岁时就创作了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定居美国后,张爱玲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红楼梦》和翻译《海上花列传》这两本书,并写、译有《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红楼梦厣》等著作。

张爱玲之所以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是与她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密切相关的。在她的作品集《余韵》一书里,张爱玲有一篇《谈宗教》的文章,她认为中国人表面上没有什么宗教可言,但中国文学里却弥漫着大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是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苦多欢少、聚散无常的感叹。

张爱玲认为,中国文学里的这种“大悲哀”,实质上是一种约束之美:感到人生的悲凉、空虚,却不因此放浪形骸或悲观绝望,而是知道约束而不放松,知道如何去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在这个“大悲哀”里,有一种人情的丰富涵义。

张爱玲发现,中国文学里有一个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叙事传统——我们可将它称为关于日常生活的叙事传统。而且她一直对此写作路径充满自信,并且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稳定的艺术风格来追求。于是,在这种“大悲哀”——日常生活叙事——人情美三者的循环、交错、渗透中,渲染出了一种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的中国特有的文学品种。

二、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之美。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情感本质上是共通的:一是伤逝往昔岁月;二是中国式的大悲哀。张爱玲和曹雪芹都曾经是荣华富贵的贵族之后,他们留恋那往昔的岁月。只不过是曹雪芹的怀恋明显,而张爱玲更加隐晦些。曹雪芹的挽歌明唱在《红楼梦》大量的词曲里,而张爱玲则唱在那不时咿呀响起的胡琴声里。

中国式的“大悲哀”,一方面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叹,感慨人生之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并不因此就灰心”,而是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坚持什么还得坚持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是指向这样一个对生活妥协、无奈的情感旋律。意识到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但还是肯定、依恋、执着于这样的人世生活。

《鸿鸾禧》里的娄太太,窝窝囊囊地忙完了儿子的婚礼坐在客厅里,一向百般看她不顺眼的丈夫说了个笑话,一屋子人全笑了,这笑话本不是她应当笑的,但“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的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振保,睡前刚因破败的婚姻向妻子烟鹂掷过台灯座,但“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小说《留情》的结尾:“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郭凤和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这就是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

三、张爱玲重新续写了“女心的世界”。写出“大>悲痛/strong>”里的人性美,这正是日常生活叙事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继承了人情小说的精髓。二十来岁的张爱玲之所以能以如此老到的话语出现在文坛,一方面是家庭出身原因,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她太烂熟《红楼梦》,她从阅读中了解了真正的人情世态。

在《红楼梦》缜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张爱玲从中学到了细节描写,学到了如何通过礼节习俗、饮食起居、穿衣打扮、摆设器物等的描写,从而为自己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服务。从《红楼梦》中,张爱玲找到了自己写小说的语言方式。

《金锁记》里曹七巧和姜季泽调情的场面,就有王熙凤与本家兄弟侄子打情骂俏的味道;《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家的摆设,让人想起秦可卿的房间摆设;就连用词也不时冒出类似《红楼梦》里人物常挂在嘴边的“仔细”、“小蹄子”等字眼。

张爱玲是一个创造了自己的“女心的世界”的作家。她的写作资源更多是得益于中国传统小说,并在中国文学精神中找到了伸张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式。张爱玲所承续和发扬的书写日常生活的文学传统,为现代小说如何进一步在生活世界中展开找到了新的根据。

细节与散文式的情绪相对,日常性与戏剧性相对,这两点正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张爱玲的小说看起来叙写的都是阿婆阿妈的琐事,但这样的小说则使小说走向了它的本体——没有对每一个人的身体生活的叙写,小说就无法与现实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更无法获得坚实、准确的真实感。

这些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都做到了。她不多的小说篇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现代中国都市生活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中国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写照之一,正如《金瓶梅》、《红楼梦》是明清时期中国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样。

到此,大家对著名诗人痖弦逝世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著名诗人痖弦逝世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